这是因为春天一到,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日渐长,夜渐短,首先将1米左右的浅水先哂热。许多水生植物率先在浅水中晒阳萌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也先在浅水中幵始生长
浅水中氧气较深水丰富,许多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到浅水中觅食,肉食性鱼类也追踪而至。既然鱼类的生活习性由冬天的深水冬眠改为到浅水中觅食生长,人们在深水中就难以钓到鱼,而必须适应它们生活的变化,到浅水中钓鱼,这样效果就好得多。
所谓浅水,是与深水相对而言,是根据水情、鱼情的变化而定,不是越浅越好。如果水域水草多,水因浮游生物多,鱼儿多而较混浊,那么,20?50厘米深的浅水,照样可以一条一条地钓上鲫鱼、鳊鱼、鲨鱼,甚至可钓上1?2千克重的鲤鱼。笔者曾在春日于太湖边的三山和鄱阳湖的星子县湖滩水草丛中钓鱼过,在30多厘米的浅水中,眼见芦苇丛和水草边鲤鱼背鳍和红红的尾鳍在翻动,打窝子后钓鱼,照样把1~2千克重的鲤鱼一条一条地钓上来。有的河边春日浮萍丛生,浮萍下的水深仅20~30厘米,一般钓者便不肯下钩。其实,新生嫩浮萍正是鲫鱼、鲤鱼、鳊鱼的最好食料。它们又吸收阳光热量,不断向下方水中扩散,不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放入水中,使浅水暖融融,氧气足,食物多,鱼儿经过一冬的饥寒,怎能不争先恐后地到这里觅食?站在浮萍丛边,可听见鱼的咂嘴声,可见到鱼嘴、鱼背不断将浮萍拱起,这不仅说明这浅水中鱼儿多,而且食欲旺盛。在这种浅水中打个窝子撖些食料,可连钓连上,收获颇丰。
有些水域水很清,1米左右的水一眼可见到底,这说明这片水域很冷,浮游生物还没滋生繁殖,或鱼儿太少,或受到污染。虽也是浅水,有时可看到鱼儿游动,也难上钩。
春天一到,雨水增多,加上山峰积雪融化,溪流、沟渠流水综淙,江河、池塘水势上涨,各种可钓鱼的水域静水少了,活水多了。
为什么活水好于静水呢?因为鱼儿经过一冬的饥寒,春日欲寻食物。活水从山上、田野、村庄流来,给鱼带来大量新鲜食物。活水大都比较清冽,东流西淌,汇入池塘湖泊,所含氧气量高于原来的静水。鱼儿对氧的需要和人们的需要一样,氧气越多的水域越喜欢。鱼儿的生殖特性,迫使它们寻找新的生活环境,更充沛的食物,更广阔的天地,去生儿育女,开辟新的生活。因此,不论在什么水域,人们都可以看到,只要有流水,下游的鱼儿就向上水窜,在流水口,成群的鱼儿集在下方,或跳跃,或抢食,十分活跃。在如此众多食欲旺盛鱼儿的流水口下方持竿钓鱼,连窝子也不用打。
活水有多种形式。小河溪水是流动的,在这里也可钓鱼。但它基本是四季皆流的,钓鱼属溪流钓范畴,下面我们再详细介绍。这里所说的活水,是指春日溪流暴涨,流入江河、湖泊、水库池沼;或雨后,雨水落地汇集,从田间、水渠、村庄流向池塘、江河、湖泊、水库中的水,多为暂时性的,是流水流入静水;或为了灌溉,排涝,开渠引水,或水泵排水。这三种情况都可钓鱼,后两种情况更好。
在春日,由于雨水多,绝对的静水几乎没有。有些池塘,水是静的,但也有潺潺溪流或沟渠与之相通,引水进出。活水少,整个水域是静水,钓鱼时,就要选进水口下方钓鱼,而不在远离进水口的地点钓鱼。
有人认为静水清,活水浑,这也是误解。宋代大儒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春日一到,地气水温转暖,浮游生物繁殖,沉于水底的植物尸体、鱼类粪便开始腐败,水转浑,如无活水注入,水色将由浅绿到深绿、到黑绿,造成缺氧以至无氧,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至全部死亡,鱼类也跟着死亡。有活水注人,有的是清水,涤荡塘池中污染物;有的虽是浑水,不过泥沙多一点而已,一经沉淀,水色变清,氧气增多,鱼儿生活自在,所以,春日钓鱼还是活水好。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2004/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