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鱼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把钓具的状态掌控在我们设计好的可控范围内,钩子最开始的移动,就能够通过看钩子的变化第一时间来解读,这样的情况我们叫他精确标相。那么,在休闲钓中有许多情况下,钩的动作是需要通过设定目以外的标相来解读的,这个时候的标相,我们可以称之为非精准标相。
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在乎钓小鱼或者不在乎抢抓鱼摄食的第一时间收竿,野钓中的非精确标相比精确标相更加常见。所以,不能解读非精确标相就无法顺利的进行台钓。本文就从几个方面点来为大家解读一番。
非精确标相形成的主要原因
1、地形复杂。竞技池钓时的水底,地面大致是平的,调几目钓几目可控性强。而野钓中的自然环境,水底地形可能很复杂,而且,有时恰恰是愈复杂的地形,愈是好的钓点。这时如果钓底,钓目就有一定的随机性,太刻求了很难做到,白白浪费功夫。
2、风的影响。风可以把一切设计和规则搞乱。为了适应风向风力,我们不得不改变浮力与重力间的关系,延长水线,直到漂不能被埋入为止,或是将线延长至漂被完全埋入前有可能来得及观察一次鱼的摄食过程,这时几目的差异被忽略了。
3、钓流水。
4、钓法的局限。例如滑动标钓法,因为要投远,落点不能精确控制,标目变化也不易精确观察。
5、特殊需要。出于某种考虑,我们可能认为让坠平躺在地面会奏效,这时得把标上移到不能直立甚至于平躺于水面。
非精确标相存在的意义
基于某些考虑,我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在设定的钓目状态下钓鱼,这时,我们就要面对非精确标相。这些考虑可能是:
野钓水域,鱼并不是那么挑食;鱼儿进窝就是为着食物而来,它们不达目的是不肯罢休的,等它吃牢了再钓不迟。
机会不多,只求钓得稳,无须钓得快。
吃钩很猛,不必因重新抛钩而浪费时间。
条件受限,不易找到设定目。
为着求钝,配以大饵,好钓大鱼。
懒得重新抛钩,将就着能钓即可。
非精确标相解读举例
1、标虽然直立,但已经不是预设的钓目。这是最常见的。通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钓目比设计目低,这时如果标不曾完全没入水中,标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可能在饵脱落后钩会自动上升一定目。一是钓目比设计目高,此时脑线略有弯曲甚至于坠已经触底。对此有些人会有担心,以为鱼儿吃钩的动作会完全没有信号反映。其实不会。即使是在坠已经轻触底时,钓具组合在风或是水流的影响下会自动移位,从而拉直脑线,达到某种平衡后才稳定下来。这时,钩或坠的一些细微的动作也可能不再显示,某些动作的幅度有可能变小,但是稍大点儿的动作(通常意味着有效动作)依然会反应到标上面来的,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发现标的动作沉稳连续、点动频繁时即可以起竿。
2、标斜立,浮体已经可见。这时的坠通常也成了斜立状态,已经有相当的重力落在地面上。如果是悬坠钓,脑线长而细软时,脑线有可能弯曲较厉害,鱼儿要把脑线拉直后标才有反应。一些钓友会对如此大的盲区心中不踏实。其实,这种情形有弊也有利。从鱼摄食的角度看,它更接近原生态饵,更利于钓那些警惕性高的大鱼。而且,一条50克的鲫鱼摄食后的习惯性的转身动作,足以消除这个盲区。不过,我们在钓鱼时,遇上这种情况,可以在钩刚落底时,轻轻地拉动一下钓线,让脑线伸直。这时钩的初始动作反应在标上,通常是似立又倒的上下摆动,在它的摆动频率与轻重程度中,依然可以识别是小鱼闹嘴还是目标鱼咬钩,骤起骤停很不规则的,可能是小鱼,动作沉稳且连续的,目标鱼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标立起来或倒下去,说明钩已经有较大的动作,中鱼的把握就更大。
3、平标。这时的坠,已经平躺在地面。如果是钓50克左右的小鲫鱼,最好调整一下,因为这样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如果钓的是100克以上的鲫鱼,那么这种状态对中鱼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在小鱼闹嘴特别凶的时候,用大饵(例如大的整体活蚯蚓甚至于黑蚯蚓)再以平标来钓,可以给目标鱼增加吃钩的机会,同时减少无用的信号。如果钓大鲤鱼大草鱼,这样的方法被认为是以钝取胜的有效方法。解读平标的标相,从漂脚开始。通常应先轻拉钓线,让漂脚轻度入水后再停下来,以证实水线与坠是拉直的。这样,当坠有动作时,标即有动作。这时,无论钩朝哪个方向动作,拉动坠时的第一标相是漂脚略有点动,如果风平浪静,可以看见漂脚边出现的水纹。点动后如果变得更平直了(通常情况下漂脚总是会低于标杆,而这时,可能相反),说明鱼在送标,要起竿。漂脚开始入水标呈现斜倾趋势,也可以起竿。
继续回收风线,平标就可能变为斜立标,在投竿钓滑动漂时,经常需要这么做。但这时,钩的某些平移动作,反映出来的却是送标。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2002/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