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过于炎热,不少钓友为了避免酷热选择较为舒适的夜钓,恩这不乏是个明智之举。毕竟夜晚温度降底,水温更为舒适,夜晚还比白天安静,小鱼不吵而大鱼却出来觅食,这时我们选择钓鲤鱼和草鱼是最为合适的。但是夜晚钓鱼,蚊文却是比较厉害,无口的时候人也比较困乏。并我们夜钓鲤鱼时遇到无口应该怎么应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分享出无口的原因,分享出原因才能找到应对的方法。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夏天野钓鲤鱼无口的原因。
钓不到鲤鱼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窝中有鱼才能钓到鱼,窝中无鱼,无论苦等多久,都会毫无收获。怎么才能让窝中有鱼呢?有两个关键的原因,第一便是选对钓点,其次则是做好窝。夜钓鲤鱼钓点选择与白天稍有区别。一般来说白天温度高,钓点水深至少要在三米以上。而夜晚安静,水温降底,鱼儿会到边上来觅食,可以选择二米水深的水域比较合适。其次,在确定水深之后还要选择适合鲤鱼呆的环境。平日里较为偏爱的地方,像是水底的树枝障碍物处或者是水底稀泥酱层处等,因为鲤鱼常常在此觅食,因此是十分好的钓点。我们在夜钓鲤鱼时将钓点选择在这些地方一般是没错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天黑之前到达水库,在能看得清的情况下先把钓点选择好,别黑乎乎的到陌生水库,因为看不清而随便选择钓点。
笔者的一次夜钓经历就是五个钓友一起驱车去陌生水库夜钓,结果半路因为走错了道到绕了很大的圈,到钓点的时候已经黑了。没办法就只能用手电选钓点。钓鱼的结果可想而知道,大鱼一条没钓到,小鱼也只有三两条。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后才发现,钓点的后面居然是一片坟地,吓得个半死。
水情变化鱼儿停口
当水体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人们刚整治过河道,对河底的淤泥进行了清理,或者是一些湖库刚开闸放过水,鱼儿一时还没有适应,处于一种受惊的状态,这时候根本顾不上咬饵吃食,作钓时,无鱼咬钩很正常。
除此之外,钓者作钓时,如果在岸上活动的声音特别大,或者是钓点附近一直有很大的噪音在响,同样会将鱼儿吓走。即使是抛投诱饵窝料时,声音若是非常大,同样会将鲤鱼吓跑。所以钓者夜钓的时候,记得要轻手轻脚的,只有在鲤鱼意识不到危险的情况下,它们才会放心咬钩。
一般来说,夜钓鲤鱼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水域,并且确定最近水情无变化才好出钓,否则会白跑一趟。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自己一次出门夜钓,结果刚好遇上早上的时候水库老板撒过石灰消毒,自然夜钓半晚无鱼口,只能收竿。
钓点食物过于丰盛
这一点很重要,夏天夜钓鲤鱼时,如果钓点的食物(不管是天然的,还是白天钓友撒在里面的饵料)非常丰富,里面的鱼儿已经吃了个滚瓜肚圆,怎么还会去吞你的钩饵。没有鱼口非常正常。
至于解决方法,只能重新换一个钓点再试试。效果仍旧不太好的话,可以借助钓鱼小药来尝试一下,靠小药来刺激鱼的食欲,虽然情况会有所改善,不过也不要期望太高。
曾经和另一钓友去一个承包水库的朋友家玩,夜晚的时候我们俩就去水库夜钓,而承包水库的朋友因为有事就让我们先去水库选择钓位。我们选择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居然没有任何鱼口,等到朋友过来之后他才告诉我们,这里是喂鱼的地方,傍晚的时候他父亲才打了一船的料在这附近,于是他划船拉我们到库中的另外一个钓点,果然从9点半到11点,我们收获了9条鲤鱼,感觉非常的不错。
用饵不对口
先还是说个实例吧。15年8月中旬,约好几个朋友去一水库夜钓。到了水库的时候是傍晚6点多,那一线还有好几位钓友在钓鱼,其中一位认识的钓友还钓得不错。得知他马上要收竿回家了,我就准备接他的窝子。等他走之后自己也就开始钓鱼,但是一小时之后没却没有任何鱼口,原来本来有鱼星的窝中,也慢慢的没有鱼星了。我想来想去应该是鱼饵的问题,于是打电话给这位钓友问他用什么鱼饵,问完之后自己也重新开饵,抛竿诱钓半小时之后,果然来了口,虽然鲤鱼不大,但是却给足了信心。一直到11点钻进帐篷之前钓到了4条大鲤鱼,两条小鲤。
还有在夏天夜钓鲤鱼时,提前调配好的饵料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如果事有凑巧,天气或是钓场中的水质刚好发生了变化,比如天气突然 变得十分闷热,或者是钓场中的水因为某些原因变肥了,都会对饵料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如果条件允许,钓者最好还是在钓场根据水情、鱼情来现场调制饵料,事实证明,在钓场调配的饵料一般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是提前调配的饵料,效果不佳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可以尝试着往里面添加一点钓场里的水,必要时,还可以添入适量的小药。如果想在家提前调配饵料,一定要对钓场的水情了解充分。这样才能做到更有针对性。
其他原因
1、天气原本不错,但是到了钓场后却开始闷热起来了,气压变低,水中的溶氧量下降,鱼儿应缺氧而无心摄食。
2、作钓时段没选对,鱼儿在夜晚的时候也会有觅食周期,可能作钓的时候刚好遇到了觅食低潮期,所以鱼口不佳。可选择先休息会儿再钓。
3、夜钓时灯光乱照不停,使鱼受惊,使它们不敢到近岸来觅食。鲤鱼胆子小,警惕性高,钓者夜钓时,一定要减少开灯的频率,保持安静。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1911/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