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钓鲫鱼的黄金季节。但是秋天钓鲫鱼同样由于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作战战术。因为初秋鲫鱼活动范围广,深秋天气冷活动范围缩小。这样势必就影响到我我们钓位、饵料的选择等等。
选天气
深秋的天气有两种主要倾向和特点:一种是艳阳高照,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水平如镜,甚至温暖如春,我们称为阳春天气。另一种是北风频吹,云如跑马,呼呼拉拉,水翻白浪,甚至风雨交加,多日不去,我们称为寒流天气。显而易见,前一种天气是好钓鱼的,后一种天气是不好钓鱼的。但是,真正影响深秋钓鲫的天气是风天,不论什么天气,晴天、阴天、多云天、温度在15℃以下,只要有二三级的北风,用手竿钓鲫鱼(串钩除外)就会力不从心,有可能空手而归。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北风是冷风,鲫鱼对冷风是极其敏感的,特别是寒露风中,鲫鱼会藏在深深的水底,不肯出来。所以,深秋钓鲫鱼,不要钓北风天,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是不是南风天就能钓鱼呢?也不尽然,南风天也要看气温,气温太低,同样不好钓鱼。如果气温20℃左右,持续3~5天,即便是风天,还是好钓鲫鱼的。
选钓场
秋天有暖秋和冷秋之分,多数情况下,初秋为暖秋,季秋(深秋)为冷秋。初秋和深秋,钓场的选择是有区别的。钓场有宽水窄水、浑水清水、肥水瘦水之分。初秋钓鲫,气温偏高,鱼情活跃,无处不在,选择钓宽水、钓浑水、钓瘦水都不是问题。而深秋钓鲫,气温偏低,鱼情迟缓,集群栖底,难见踪影。如果再按初秋的钓法钓鱼,显然不合时宜。如深秋钓大水面即宽水面,白水茫茫,鱼在远水深底,就是10米、8米的钓竿,也是竿长莫及,即使钓上鱼来,也是七零八落,很难上手。而此时选择钓窄水,钓小水面,只要天气正常,容易得手。至于浑水中钓鲫鱼,深秋是不好钓的,由于太阳南回,光线是倾斜的,浑水中的可见度降低,而钓浑水必须钓浅水,由于天冷,鱼已不在浅水区,浅水无鱼,深水不能钓,所以,深秋在浑水中钓鲫鱼,是没有结果的。关于肥水瘦水,深秋都能钓,由于气温降低,肥水水底不再发酵缺氧,钓肥水已不是问题。当然,深秋钓鲫鱼,最好是钓水面不宽的养殖水,即可见度约为0.6米的清水,是比较好钓鱼的选择。
选钓位
由于我们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地域,钓位的选择是有朝向的,这与鱼的活动习惯有关。为了获得阳光,它们会追寻光线而动(夏天不明显),上午会来到池塘的西边,下午会来到池塘的东边,深秋晴天的鲫鱼,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深秋钓鲫鱼,这样的事情会常常发生,晴天的上午坐在西边钓鱼,鲫鱼能正常咬钩,一旦中午过后,特别是窝点进入阴影之中,鱼就不再咬钩了,怎么做都没有用。其实,鱼为了追寻阳光,已经离窝而去,会出现在池塘的东边。所以,深秋钓鲫鱼,上午的钓位要坐西朝东,下午的钓位要坐东朝西。如果钓位选择坐北朝南,也应在情理之中。至于阴天等其他天气选择钓位,可以通过看鱼泡、看塘型、看风向来确认,但仍应以朝向作为选择钓位的依据。因为鲫鱼同样是有生活习性的,它们常去的地方,就会常去,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选钓时
深秋的鲫鱼,早黄昏已不再是早晨,而是上昼半,晚黄昏也不再是傍晚,而是下昼半。上昼半和下昼半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其实就是上午9点左右和下午4点左右,而且晴天和阴天也有区别,晴早阴迟,时段是波动的。
深秋钓鲫鱼,来得早不如来得好,只要选中了早晚黄昏的时段,就可能钓得称心如意。所以,根据天气选中钓时,是深秋钓鲫必须关注的事情。
选钓饵
深秋的鲫鱼,由于气温的影响,活动量和活动半径明显减少,消化能力会明显降低,有时一天吃很少的东西就够了,有时甚至较长时间可以不进食。夏天之鱼最怕泻肚子,深秋之鱼最怕消化不良。所以,鲫鱼在深秋进食是有讲究的,多数情况下,生饵、硬饵、素饵、死饵会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而对熟饵、软饵、活饵、荤饵感兴趣,而且食量也不是很大,能够补充体内热能和蛋白即可。特别是对补充蛋白的荤饵,还是不会放过的,所以,深秋钓鲫鱼,要选用红蚯蚓、熟面粉、米饭、活蛆、商品饵粉之类作钓饵,其中,应以蚯蚓与熟面粉为首选钓饵。钓蚯蚓要钓活饵,要保持头尾蠕动,不要钓死饵和半节饵。熟面粉应钓卤饵,用熟豆粉及商品粉饵作卤粉,既可养窝又可诱鱼。深秋常钓深水,用熟面粉上饵,施放中,不易散发、掉饵,如单独使用粉饵上饵会出现空钩沉底,无法钓鱼。
选钓组
深秋钓鲫鱼,鱼咬钩的动作会变得缓慢而迟钝,标相会明显产生变化:点标变轻,抬标的距离变短,将浮标抬平和走标的标相很少出现。因此,深秋钓鲫鱼的钓组也应有所调整,主线要细又不能太软,浮标要轻又不能过长,脑线要适当缩短,钩要轻,要用小钩,钩太重不好入口。可以钓上下型双钩,一钩上荤饵,一钩上软饵,用荤饵钓鱼,用软饵诱鱼。
总之,秋天钓鲫鱼的话尽量使用轻的和灵敏度要高的线组。钓鲫鱼的六种选择都是相辅相成,组合起来便是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其规律,灵活多变的运用才能有所收获。因此钓鱼时,一定要要综合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整体,才能鱼获多多。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1910/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