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鲺,学名胡子鲶、塘角鱼,是鲶鱼的一种,属于热带、亚热带鱼类,广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国内常见两个品种:本地塘鲺(胡子鲶),埃及塘鲺(革胡子鲶、埃及胡子鲶),性喜成群,贪食,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昆虫、小杂鱼、虾、贝类等,也很喜欢吃血,粪便,肉类,吃这些生长迅速。其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为我国南方地区常见钓鱼对象鱼种之一。
外形特征
塘鲺头部扁平而坚硬,枕骨较宽,体延长型,前半部呈圆筒型,后半部侧扁,头宽扁,体表光滑无鳞,口稍下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触须发达有4对,侧线明显,较平直,但眼小。背鳍很长,约占体长的2/3,臀鳍也很长,均无硬刺,并不与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棘特别发达,具有御敌和支撑行动的作用,体侧一般呈灰褐色、黄色,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特别延长,止于尾鳍基部,尾鳍呈圆扇形。体棕黄色;腹部较浅。
生活习性
胡子鲶属于底栖性鱼类。它白天饱食后喜欢聚集于池底、洞穴和阴暗处,夜间四处活动和觅食。由于长期栖息于底层穴居环境,造成视觉退化,对外界食物、刺激、敌害等的感觉,主要依靠口周围四对发达的口须和发达的侧线系统及嗅囊。同时胡子鲶具有形似树枝状的鳃上辅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因此耐低氧能力很强。只要皮肤保持湿润,长时间离开水也不会死亡。
胡子鲶的迁徙能力很强,利用强壮的硬棘,在陆上支撑身体爬行,越过许多障碍物,从一个水体迁移到另一个水体去寻找新的生活环境。胡子鲶属热带、亚热带性鱼类,耐低温能力差。当水温降到8~10℃,会造成冻伤,感染水霉病;当降到7℃以下时,则开始死亡。因此,胡子鲶在人工越冬期间,水温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胡子鲶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的水体中(一般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为1.7毫克/升)和pH4.8的酸性环境中(一般鱼类要求水中pH值为5.6以上)仍能正常生活,甚至在腐败发臭的水体中也能生存,但若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其生长也会受到抑制或导致多种鱼病的发生。
塘鲺属夜行性动物,白天静静地藏在河底的坑里或树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种类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老鼠,底层凶猛性鱼类。怕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
塘鲺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
胡子鲶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
性成熟早,一般一龄即成熟。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产卵时成群追逐,和达尔文蛙相似,雄性鲶鱼也是把雌鲶鱼产的卵含在嘴里,以此孵出小鲶鱼。不同 的是,雄鲶鱼在这段时期不能进食。幼鱼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其中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虾类是它的美味佳肴。
塘鲺的食性
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一般不游动。
贪食易长,500克左右的幼鱼便大量吞食鲫鱼、鲤鱼等。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普遍的体上没有鳞,身体表面多黏液,有扁平的头和大口,上下颌有四根胡须,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
分布范围
塘鲺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即长江和长江以南各水体,亦为广东、福建等省)等,广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塘鲺和鲶鱼的区别
一:塘鲺
塘鲺在广东分为埃及塘鲺和本地塘鲺2种:
1:埃及塘鲺,学名为埃及胡子鲶,但又与大家平常所见的鲶鱼有很大的区别。与鲶鱼的区别主要在于塘虱腹部无鳍,且塘虱有八条胡子(四对),嘴角底下有两条很小的,而鲶鱼只有四条胡子(两对)胡子,同样是嘴角底下有两条很小的。
2:本地塘鲺,又名胡子鲶,与埃及塘鲺明显区别就是颜色不同,工同点都是8根胡子,本地塘鲺多为浅黄色或土黄色。
二:鲶鱼
鲶鱼也叫大口鲶、胡鱼、有淡水种和海水种两种,海水种称海鲶鱼。鲶鱼颜色由浅黄色到深灰色都有,其颜色主要由品种决定,但生活的水质颜色也能后天改变其肤色,因其为掠食性鱼种,肤色随水色变化便于其隐藏自己去扑食猎物。
鲶鱼和塘鲺非常容易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鲶鱼并没有非常长的背鳍,只有下鳍;而塘鲺从背部开始到尾部有一个完整的长背鳍。
2、鲶鱼的胡须一共有4根,2根主胡须非常明显,下颚有2根小胡须不宜被发现;而塘鲺一共有八根胡须,并且胡须较为明显。
3、从嘴型上也可清晰区分,鲶鱼的下颚较大,会将上颚包住部分,在钓友中俗称之为“地包天”;而塘鲺的上下颚一样大小,属于常见的普通鱼嘴。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1908/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