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钓类似传统钓,钩子一般是双钩,钩柄相连,和滑钓甲鱼钩子一样!鱼饵可用假蛆或者假蚯蚓!中鱼靠手感、母线不要太长,不染杆子抬的高累。
中文名弹钓弹钓术语逗鱼基本工具漂、杆子、钩子、线组等适钓水域黑坑、水库、池塘
对象鱼鲫鱼、鲤鱼、草鱼等多种经济淡水鱼常用钓饵白色塑料泡沫
弹钓怎么钓
弹钓:主要对象鱼是鲫鱼和鲤鱼,但其他鱼种也会遇到(青,草,扁,鲢都会遇到,看运气)。
适应季节:全年都可以。
优势:不怕耗子闹,没有换蚯蚓的繁琐。
缺点:频繁的提杆.
饵料:白色泡沫,米粒大小。
原理:逗鱼。
线组:看你主要的对象鱼了,鲫鱼为主的话,在保证线不断的前提下,肯定是越细越好。
本人一般是0.6-1.2号,具体看你所钓的鱼的大小而定。
钩子:带陀的伊豆3-6号都可以。或伊势尼2-3号。也有很多老师傅钩子8-9号,线2-2.5号的。主要想搞大货.
本人目前用2号伊势尼和4号伊豆。
漂:2-3粒子七星漂.
杆子:10-12米最佳.当然越长越好,只要你能拿的住.
具体操作方法:先打小米窝子1-2个.冬天的话建议2-3个.过20-30分钟就在窝子里面弹,冬天要30-60分钟再钓.确切的说,我是提,钩子落地就提,具体的幅度,看风的大小,风大幅度就大,1米-1.5米都可以,风小50厘米-1米.稍最好选择间于软硬之间的杆子.
线的长度比水深30-50厘米就可以.提杆感觉有鱼,不能直接飞,也不能用2次劲,要慢慢的拉到边上,看是吃的深浅,吃的深直接提上来.半斤以上的板子最好抄下.
很多初学的朋友,经常感觉窝子里有鱼,就是钓不上来,这个要改变提干的频率和幅度了,经验靠积累,能告诉大家的只有这么多了,希望对初学或想学弹钓的朋友有所帮助,不对之处,还望高手们指正.
弹钓的钓法
弹钓就是用鱼钩在窝子里,使鱼钩上下、左右、不停的来回摆动,利用生物的猎奇和好斗心理,往往使鱼中“计”,如果鱼肯上钩的情况下,弹钓的效果比静钓更好,那时鱼都是吃在嘴中。假使窝里有鱼不肯吃钩,那弹钓就能显出它奇特的效果。因为鱼在窝里游来游去,而你的鱼钩在它上方不停的跟它“捣蛋”,它心烦了不径意的来上一口,或是不巧时鱼钩碰到它的身上,这时它就上当啦,很快就能请它岸。
弹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传统手杆的长短,鱼线、鱼钩、鱼浮必须要匹配,钓鲫鱼用细线、小浮、长把尖钩。铊与钩尖距离,焊接时稍远点,便于挂鱼。鱼浮用细鸡毛浮三、四颗即行(在水中上下时能减小水的阻力)。如果在大河或水库里搞大货,那鱼杆必须要长(十二米以上)钩、线相对也要适中。弹钓时鱼钩上挂食也很讲究,我用的是制沙滩鞋的泡沫制作成的小颗粒,有大有小(大到苞谷粒,小至绿豆)用于钓不同鱼。泡沫用食用香精浸泡过(非常香,诱鱼很好)。
弹钓的手法
玩台钓也好,传统也好,甚至是路亚抛竿,都有其操作手法,弹钓亦然。弹钓从根源上说,属于钓动,而非钓静,用动态的假饵吸引鱼类的注意,促使其就饵。
一般,在弹钓时,首先把钩子沉入到水底窝中,然后快速抬手臂,鱼竿跟随手臂抬起,鱼钩依然,然后轻轻放下,等待3~5秒之后,再次快速抬起,如此往复,直到抬竿时有鱼中钩传来分量或放下时浮子出现信号。
每次抬竿时,钩子运动距离一般在20~30cm即可。
中鱼的原因分享:
弹钓之所以能中鱼,是跟他灵活的钓动是分不开的。对钓鱼人来说,这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对鱼儿来说,在水底吃窝料的时候,看到活动的泡沫假饵,出于好奇心或者是好胜心(吃饵时被扰的不耐烦了),忍不住就去咬了一口,结果就中钩了。
这种钓法,挑战的就是大鱼的好胜心,比如说鲤鱼,大家都知道,鲤鱼进窝是很霸道的,霸道的个性怎么能容忍有个鲜艳的小东西在身边晃啊晃的呢?而对于小鱼,更多的是好奇,这小泡沫不停地动,吸引着他们上去看看,瞧瞧,结果一不小心被钩到了。
弹钓的使用范围
在有些特殊的时候,弹钓和台钓一起钓鱼,台钓往往空军,弹钓却收获颇丰,为何呢?主要是弹钓尤其更为广阔的使用范围:
在钓草塘时,长竿短线的优势得以发挥,台钓竿往往够不到,或者易挂钩的地方却是弹钓的用武之地,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深藏着大鱼的踪迹,配合此种钓法,更加是能找到鱼,并激怒钓上它。
在有流速的水域,一般都不会太浅,这时候,台钓就会出现走漂甚至吞漂的现象。而弹钓却能有效避免这种劣势。钩子到底,上面的浮子刚要随波逐流,就被提上来了,接着再被放入窝中,再提上来。如果水流实在太大,钩子也被暗流带离窝了,那也有办法,多加一点铅皮就能应付了。而在这种有流速的水域,往往是鲤鱼喜欢待的地方,所以,多钓上来鲤鱼。不用担心,鱼口是不会少的,因为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在水底缺氧,大雨后水体变混后,鱼会离开底层,往上巡游。这时台钓钓底,往往会出现没口的情况,而且由于鱼不舒服,就饵的动力也会大打折扣。鱼就变得相对难钓了。但是运用弹钓的技法,可以通过引逗,刺激鱼的就饵动力,就算鱼儿光看看不吃饵,也会有几率提竿锚中鱼。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1908/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