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我们又将他叫做刀鲚,毛鲚,它是属于洄游鱼类,和河鲀、鲥鱼还有鮰鱼又被赋予了“长江四鲜”的美誉。喜欢生活在海水中,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它们集体产卵顺着沿长江地区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到达产卵地点进行产卵。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中文学名刀鲚汉语拼音
dāo yú
分布区域
长江/东海食性
杂食性繁殖期2月-4月
活动水层
水域中层
适钓温度23℃~25℃别称刀鲚,刀鱼、苦初鱼
外形特征
刀鱼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上颔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80条,体长可达26厘米,体长、身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平时生活在海里,部分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亲鱼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天3、4月进入生殖季节后,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天,刀鱼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
刀鱼繁殖
刀鲚的性腺在洄游途中逐渐发育成熟,繁殖期为 4~10月。该鱼对产卵场要求不严,多在泥质或砂质的S形或腰鼓形江段产卵,通常是刀鲚鱼汛集中的地段。1~ 2龄达性成熟,属一次性产卵鱼,绝对怀卵量一般在3万~ 4万粒。成熟卵粒具有油球,受精卵粒漂浮于上层水体孵化发育,幼鱼育肥至秋后或翌年入海。
分布范围
在我国内陆境内,刀鱼的种类较多有以下的几种:
黄河刀鱼,位于山东省垦利县东端的黄河入海口,由于受渤海和黄河的双重关照,水产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常年流入大量的黄河淡水,海水含氮量高,有机质多,饵料充足,加上盐度季节性变化大,浮游生物异常繁盛,从而成为鱼类繁殖、觅饵、生息的良好场所,有“百鱼之乡”的美称。这里主要出产梭鱼、鲅鱼、海马等,而列百鱼之首的则是黄河刀鱼。刀鱼在中国黄海、渤海、东海也时常可见,但黄河支流繁多,沿途汇集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尤其是山东境内东平湖中的麦穗鱼、渤海中的枝角类、轮虫、糠虾及幼鱼等齐集黄河入海口处,成为黄河刀鱼的主要饵料,使它与其他地区的刀鱼比起来,大而肥,鲜而纯。
长江刀鱼
“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说的是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刀鱼(另两鲜为鲥鱼、河豚),其肉嫩味鲜,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其身长而侧扁,腹银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冬天,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是典型的洄游鱼种。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与它同属的另一种鱼———凤尾鱼,这是凤鲚的俗称,和刀鲚一样,作为近亲的两种鱼,平时栖息于中国东部接近江口的浅海,每年春夏间溯水而上产卵,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钓刀鱼的技巧
钓竿,4.5碳素竿,越轻越好。3.6有点短。线组,主线1.0-0.8,子线0.8-0.6,不要太细的子线,越细越容易绕线。鱼漂,最好用七星漂,自制的最好,用电视天线里的白色芯,每个1厘米长,共5个够了,用普通力量的太空豆分隔,浮漂上用两粒,浮漂下面也是两粒,5粒漂只保留一个在水面,个别体型稍大的蓝刀可能会直接吧小钩小饵直接吞到喉咙,常常导致摘钩时费事很多。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1908/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