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钓友会有这样的感觉:春秋2季对于钓友而言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冬夏2季就是个灾难性的季节了鱼口少还难钓。不过多年钓鱼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秋天的时候尤其是钓鱼鲤鱼可以给你想象不到的上钩率。水库、野河、湖泊水深而广,鲤鱼在其中有着很好的生活空间和觅食环境,鲤鱼就会生长的快而肥。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鲤鱼钓鱼起来比较的难,要求钓鱼者的技术要过瘾,各位钓友在此不妨试试笔者多年使用的“空钩”钓鲤法。
一、钓具配置
1.钓竿。因为在野河、水库搏大鱼,故应选用质量好的中硬调碳素矶钓竿,长度4.5~6.3米均可。
2.钓线。选用高强度的直径为0.3毫米的钓线为主线,要求拉力强、耐磨、光滑、柔软。
3.渔线轮。选用质量好,耐使用,操作方便、灵活不易出问题的,且是线杯容量可装100米的渔线轮。
4.鱼钩。选用质量好的黄色伊势尼5~7号钩。此钩强度大,以灵巧见长,在钓鱼时鱼吸食钩方便,是“空钩”钓组的最佳选择。
5.浮漂。此钓法采用的是定点底钓,使用中低档巴尔杉木、芦苇短身长尾漂即可。
二、制作钓组
“空钩”钓组,可以制成4或6只钩两种,下面就以4只钩为例说明制作方法。
1.选用黄色伊势尼5—7号钩4只。
2.选用高强度的直径为0.235毫米钓线,取长度为40厘米的钓线两段,两端绑2只钩,绑成后的长度为20厘米较合适。
3.选用直径为0.25—0.3毫米的电线铜丝(如有不锈钢的细线更好)36厘米,分别缠绕在绑好的2钩中间段,两端钩柄处留出5—7厘米长度不缠绕铜丝,使钩柄处有一定的柔软度,方便鱼口吸食。然后把2根缠绕铜丝的2只钩从别针连接环的圆圈中穿过去对折,再使用一段铜丝绑紧,此钓组就做成了。
4.使用时把四根钩线按90度角分开,把别针连接环挂在钓线坠的圆圈上,4钩平行放置,平行入水。
“空钩”钓组的好处是:此钩钓组分为4、6只钩的两种,钓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当然鱼钩多,中鱼率就会提高;钩为黄色会被鱼误食而吞之;钩柄短,鱼会很容易吸入口中;钩门宽,鱼吸食后只要稍微有外力,就很容易刺进鱼嘴中,并且挂得比较牢固。“空钩”钓组是平行入水,放置水底,喂窝后饵料在钩,的周围,鱼儿很容易吸入口中,从而提高了中鱼率。
三、选用诱饵
1.制作中药酒。丁香10克,白芷10克,山奈10克,香叶10克,小茴5克,大黄5克,灵草5克。用50度以上的白酒5斤,将中药浸泡一个月后再用。
2.选小麦(大米、小米、高梁)适量,洗净后浸泡10多个小时后,捞出晾干水份,按1斤小麦和1两中药酒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装入塑料瓶中,浸泡2天后,用时取一瓶即可。此种诱饵,是我地普遍使用的诱饵,香味浓,诱鱼快,留鱼持久,鲤鱼喜欢食之,中钩率较高。
四、钓位选择
在野河、水库、湖泊里钓鱼,因水面宽广,鱼类比较稀少,要想钓到鱼,光有好的饵料是不够的,还必须选择适合“空钩”钓鱼的好位置和好地段。
1.立夏之后气温高,钓深比钓浅水好。炎热夏天,鱼儿为了躲避高温,往往会向深水区游动,到遮荫处纳凉。岸边陡坡处水深一般为2~3米,水底相对平坦,也便于放置“空钩”钓组。
2.小满、芒种钓铧尖。小满过后芒种忙,水温不热又不凉。鱼儿就会四处缓慢地游动觅食,此时应选择河道的铧尖钓鱼。因为铧尖是鱼儿洄游的必经之地,在铧尖的左侧布窝下钩,一般都收获颇丰。
3.暑天钓河汊。小暑大暑盛夏天,雨水充沛河水上涨。雨水会把庄稼地里的各种食物,源源不断地冲入小河沟,食物顺着河汊向大河流淌。因此河汊处便会成为鲤鱼寻食逗留的绝佳场所。
4.大暑过后天气热,钓鱼要钓深水潭。此时气温已高,大鱼一般都会躲在深水处避暑。选择的深水区不宜超过3.5米,水太深投饵不准,鱼儿不易上钩。暑天还可以选择在大树下面的深水处,树下水温一般会凉些,且树上有鸟粪、昆虫、树叶等鱼儿可食之物落下,鱼儿也会到树下来寻找可食之物。
钓点的选择比较多,只要钓友留心观察,就不难找到好的钓鱼地点。
五、“空钩”施钓的技巧
1.在草头和草缝施钓时应特别注意,鱼儿吃钩后会向草丛中逃窜。应注意不要把泄力调得太松,调泄力一般用手拉着线调,自己凭感觉有1千克的力量能把钓线拉动就可以。太松了鱼吃钩后,很容易把线拉得太快,窜进草窝丛中。一是容易脱钩;二是“空钩”的钩多会挂到草上;三是抄鱼取鱼会增加难度。在选择钓点时还应注意到,在钓位的左右两侧应有草头比较窄的(短的)距离岸边较近的地方,这样容易将鱼牵引到此处,方便抄鱼。
2.鱼儿中钩后,应尽快把鱼头拉起,防止鱼打桩或拔河。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断线跑鱼,损坏钓具。
3.钓到鱼后,应迅速把鱼牵离窝点,以免惊动其他鱼。一般鲤鱼大多都是成对活动的,因此,要防止钓到一条,惊跑另一条的憾事发生。
4.当钓到鱼后,应注意不能同鱼对拉。鱼拉时要控制着放线,鱼不动时想办法收线让鱼动起来,鱼跑远时想办法让它转头牵回来。总之不能急躁,要以平静的心态,以动对动,用巧妙的心智取胜。
本文地址:https://www.yujuceping.com/article/201907/1572.html